在社交平台,肠癌、胃癌相关的帖子常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评论。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482.47万,新增死亡病例约257.42万。其中,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,仅次于肺癌,每年有超过50万人确诊结直肠癌,约24万人死于结直肠癌;胃癌发病人数虽然少于结直肠癌,为35.87万,但死亡人数超过结直肠癌,每年有超过26万人死于胃癌。 胃肠肿瘤的高发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 胃肠不适究竟能不能自行处理?胃肠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,如何才能及时发现?胃肠肿瘤能否预防?对胃肠镜太过恐惧怎么办……在“胃癌关爱日”(11月29日)来临之际,围绕胃肠肿瘤预防、筛查诊断以及治疗康复等热点问题,库叔采访了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、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李明医生。 1 大部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临床诊断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。 2024年8月1日,市民在江苏海安市墩头中心卫生院门诊挂号。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以结直肠癌为例,研究显示,临床分期直接影响生存率,Ⅰ期结直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%以上,而Ⅳ期患者则降至14%。 在我国,胃肠肿瘤“发现即中晚期”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。研究显示,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,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%~30%,早期胃癌占比仅约20%,大部分患者被诊断出患癌时已进展至中晚期。这让癌症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接受,人们希望能将肿瘤扼杀在早期阶段。 那么,胃肠肿瘤在早期阶段有哪些症状? 李明介绍,胃肠肿瘤的早期症状都不明显,很多时候会“伪装”成肠炎、胃炎、阑尾炎等,难以引起重视。 其中,肠癌早期几乎没有特异症状,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规律紊乱,如便秘、腹泻交替,粪便形状明显改变,排便次数更频繁且难以排尽,排气不畅等。肠癌发展到中期,可能会出现便血。 胃癌早期症状包括消化不良、上腹不适、打嗝嗳气、恶心呕吐等,中晚期胃癌患者还常出现体重减轻、贫血乏力、剧烈腹痛、黑便等症状。 这些症状,可能就是胃肠发出的求救信号。 “但很多人把胃癌或肠癌的早期症状归结于饮食不当、休息不当,耽误了肿瘤的及时发现和诊治。”李明说。 2 2024年8月16日,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“胃肠肿瘤的发病率,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,经济越发达的国家,肠癌发病率越高;而胃癌的发病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下降较快。”李明说。 因此,关于胃肠肿瘤的发病,有“穷时出胃癌,富时出肠癌”的说法。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,全球结直肠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,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北美以及东亚地区。 近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,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,防控形势严峻。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,我国结直肠癌整体发病例数增加,由2013年34.79万例增长到2022年的51.71万例。十年间,结直肠癌发病例数在恶性肿瘤顺位中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。 “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,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,北上广地区肠癌的发病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。”李明表示。 我国胃癌发病人数则呈持续降低趋势,从2013年约42.7万例新发病例降至2022年的35.87万例。不过,我国胃癌新发和死亡例数仍居全球首位,是我国主要的癌症疾病负担之一。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2020年统计数据,在中国,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的44%和48.6%。 贫富差距导致的胃肠肿瘤发病变化,只是表面原因,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同经济条件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。 李明介绍,过去,吃不饱、饮食粗糙是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。而如今,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但饮食不规律,过多摄入烟熏、油炸和烘烤食物,长期吸烟饮酒、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则增加了胃癌的发病风险。 此外,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我国胃癌发病的主要因素。有研究显示,40.7%的贲门胃癌和62.1%的非贲门胃癌都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。 “随着冰箱的普及、人们居住环境和饮食条件的改善,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。”李明说。 高脂、高蛋白、高热量、低膳食纤维(即“三高一低”)的饮食是肠癌的主要致病因素;缺乏运动、暴饮暴食、作息不规律、饮酒无度等也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。 3 根据多项研究证据,中国的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约为56.9%,相比之下,美国的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约为64%-65%,日本和韩国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更高,均超过70%。 胃癌预后相对较差,我国胃癌五年生存率约为35.9%。而同样胃癌高发的日韩两国,胃癌五年生存率都在60%以上,显著高于我国。 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做到这三‘早’,生存率一定会提高。”在李明看来,欧美及日韩等地胃肠肿瘤生存率相对更高,主要得益于其对三“早”的重视。 胃肠肿瘤早诊早治率的提升,有赖于早筛工作的广泛开展。 胃肠肿瘤的早发现,不仅有助于提高生存率,治疗手段和过程更为简单,也能够节省医疗费用,减轻患者和家庭经济负担。 以结直肠癌为例,李明介绍,Ⅰ期肠癌可以通过肠镜切除,检查加处理全部费用都加上,也就两三千元;Ⅱ、Ⅲ期肠癌则需要手术,北京开展此类手术的费用约5万-10万元;Ⅳ期肠癌术后还可能复发转移,综合治疗费用约几十万元。 但并非所有肿瘤都适合早筛。李明表示,适合开展早筛的肿瘤需要具备以下特征:一是存在癌前病变这一发展过程;二是筛查出癌前病变后,有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;三是处理癌前病变的手段非常简便。 “肠癌就是一种特别适合早筛的疾病。”李明说,结直肠癌发展期长,从肠内正常黏膜,到长出小息肉,再成为大息肉,恶变成肠癌,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-10年,这给患者留出了足够的筛查窗口期。在这期间,只要做一次肠镜,发现息肉并切除,就能大大降低肠癌发病率,提高患者生存率。 也正因此,结直肠癌被戏称为最“笨”的癌。 李明特别提示,肠内息肉经过一定时间,大多在5-10年内,基本都会逐渐恶变成肠癌,如果检查发现肠内息肉,一定要及时处理,并坚持定期做肠镜复查。 不同于肠癌明确的发病过程,李明介绍,胃里的息肉一般不会变成癌,但良性胃溃疡的恶变以及一些黏膜的病变都可能发展为胃癌,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之间就存在相关性。 在国家层面,针对胃肠肿瘤开展早筛,也已成为共识。 《健康中国行动—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30年)》提出,针对发病率高、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相对成熟的胃癌、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,组织完善筛查和早诊早治系列技术指南,并在全国推广应用,进一步提升癌症规范化防治水平。 4 李明建议40岁以上健康人群开始做胃肠镜检查。若首次检查结果正常,建议每五年复查一次;若检查中发现息肉等异常情况,则需要立即治疗并坚持定期复查。 不过,肠镜属于有创检查,许多人由于担心喝泻药的不适、侵入的检查过程而不愿接受筛查。 华大基因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结直肠癌认知现状报告》显示,约一半的受访者害怕肠镜检查过程或认为费用太高而放弃筛查,大多数人都希望有更便捷、价格更低的筛查方式。比起侵入性检查,约七成受访者表示更希望接受无创、无痛的肠癌筛查方式。 李明介绍,随着技术的进步,诸如胶囊内镜、粪便DNA检测等创新筛查办法正在逐步进入临床应用。这些方法更便捷、依从性更好;但由于假阳性、假阴性、费用较高等问题,还有待进一步优化。不过,科学应用这些筛查手段,可以进一步找出高危人群,从而提高结肠镜下肿瘤检出率,减少不必要的内镜检查。 “当前,胃肠镜检查依然是胃肠肿瘤筛查的金标准。”李明说,内镜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胃肠道存在的病灶,还能够直接切除处理,起到治疗的作用,防止疾病恶化。如果患者实在害怕胃肠镜带来的不适感,可以考虑在麻醉状态下开展检查。 来源:瞭望智库 文:张曙霞 陆唯一(实习生) 编辑:剌姣姣 编审:彦臣
|